陈长兴 《太极拳总歌》

陈王庭

      陈王廷《拳经总歌》

 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

劈打推压得进步,搬撂横采也难敌。

钩棚逼揽人人晓,闪惊巧取有谁知?

佯输诈走谁云败?引诱回冲致胜归。

滚拴搭扫灵微妙,横直劈砍奇更奇。

截进遮拦穿心肘,迎风接步红跑捶。

二换扫压挂面脚,左右边簪庄跟腿。

截前压后无缝锁,声东击西要熟识。

上笼下提君须记,进攻退闪莫迟迟。

藏头盖面天下有,攒心剁肋世间稀。

教师不识此中理,难将武艺论高低。

 

王宗岳 太极拳理论

王宗岳

山右王宗岳 《太极拳论》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十三势》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
十三势者,掤、履、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掤、履、挤、按、即乾、坤、坎、离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则为十三势也。

王宗岳《十三势行功歌诀》

十三总势莫轻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偏身躯不稍痴。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用无息法自休。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疑;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工夫贻叹息。

 

王宗岳《打手歌》

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黏随不丢顶。

陈长兴 太极拳理论

陈长兴

陈长兴《太极拳十大要论》

 

一理第一

夫物散必有统,分必有合。天地间,四面八方,纷纷者各有所属;千头万绪,攘攘者必有其源。盖一本可散为万殊,而万殊咸归于一本。拳术之学,亦不外此公例。

夫太极拳者,千变万化,无往非劲。势虽不侔,而劲归于一。夫所谓一者,自顶至足,内有脏腑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四肢百骸相联而为一者也。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所谓一以贯之者,其斯之谓与!

而要非勉强以致之袭焉!而为之也,当时而动,如龙如虎,出乎尔而急如电闪;当时而静,寂然湛然,居其所而稳如山岳。且静无不静,表里上下,全无参差牵挂之意;动无不动,前后左右,均无游疑抽扯之形。洵乎若水之就下,沛然莫能御之也。若火机之内功,发之而不及掩耳。不假思索,不烦疑议,诚不期然而已然。

盖劲以积日而有益,功以久练而后成。观圣门一贯之学,必俟多闻强识,格物致知,方能有功。是知事无难易,功惟自进,不可躐等,不可急就;按步就序,循序渐进。夫而后百骸筋节自相贯通,上下表里不难联络,庶乎散者统之,分者合之,四肢百骸终归于一气矣!

二气第二

天地间,未有一往而不返者,亦未尝有直而无曲者矣。盖物有对待,势有回还,古今不易之理也。故尝有世之论捶者而兼论气者矣!

夫主于一、何分为二?所谓二者,即呼吸也。呼吸,即阴阳也。捶不能无动静,气不能无呼吸。呼则为阳,吸则为阴;上升为阳,下降为阴;阳气上升而为阳,阳气下行而为阴;阴气上升即为阳,阴气下行仍为阴。此阴阳之所以分也。

何谓清浊?升而上者为清,降而下者为浊。清者为阳,浊者为阴。然分而言之为阴阳,浑而言之统为气。气不能无阴阳,即所谓人不能无动静,鼻不能无呼吸,口不能无出入,而所以为对待、回还之理也。然则气分为二,而贯之于一。有志于是途者,甚勿以是为拘拘焉耳!

三节第三

夫气本诸身,而身节部甚繁,若逐节论之,则有远乎拳术之宗旨;惟分为三节而论,可谓得其截法。

三节,上、中、下,或根、中、梢也。

以一身言之:头为上节,胸为中节,腿为下节。

以头面言之:额为上节,鼻为中节,口为下节。

以中身言之:胸为上节,腹为中节,丹田为下节。

以腿言之:胯为根节,膝为中节,足为梢节。

以臂言之:膊为根节,肘为中节,手为梢节。

以手言之:腕为根节,掌为中节,指为梢节。

观于此,而足不必论矣!然则自顶至足,莫不各有三节也。要之,即莫非三节之所,即莫非着意之处。盖上节不明,无依无宗;中节不明,满腔是空;下节不明,颠覆必生。由此观之,身三节部,岂可忽也!

至于气之发动,要从梢节起,中节随,根节催之而已。此固分而言之,若合而言之,则上自头顶,下至足底,四肢百骸,总为一节,夫何为三节之有哉!又何三节之中各有三节云乎哉!

四梢第四

试于论身之外,而进论四梢。夫四梢者,身之余绪也。言身者初不及此,言气者亦所罕闻。然捶以由内而发外,气本诸身而发梢。气之为用,不本诸身则虚而不实,不行于梢则实而仍虚。梢亦可弗讲乎?若手、指、足,特论身之梢耳!而未及梢之梢也!

四梢惟何?发其一也。夫发之所系,不列于五行,无关于四体,是无足论矣!然发为血之梢,血为气之海。从不本诸发,而论气,要不可离乎血以生气;不离乎血,即不得不兼乎发。发欲冲冠,血梢足矣!

抑舌为肉之梢,而肉为气之囊。气不能行诸肉之梢,即气无以充其气之量。故必舌欲催齿,而肉梢足矣!

至于骨梢者,齿也。筋梢者,指甲也。气生于骨而联于筋,不及乎齿,即不及乎骨之梢;不及乎指甲,即不及乎筋之梢。而欲足尔者,要非齿欲断筋、甲欲透骨不能也!果能如此,则四梢足矣!

四梢足,而气自足矣!岂复有虚而不实、实而仍虚之弊乎!

五脏第五

夫捶以言势,势以言气。人得五脏以成形,即由五脏而生气。五脏实为性命之源,生气之本,而名为心、肝、脾、肺、肾也。心属火,而有炎上之象;肝属木,而有曲直之形;脾属土,而有敦厚之势;肺属金,而有从革之能;肾属水,而有润下之功。此乃五脏之义,而犹准之于气,皆有所配合焉。凡世之讲拳术者,要不能离乎斯也。

其在于内,胸廓为肺经之位,而肺为五脏之华盖,故肺经动,而诸脏不能不动也。两乳之中为心,而肺抱护之;肺之下、隔之上,心经之位也。心为君,心火动,而相火无不奉命焉。而两乳之下,右为肝,左为脾,背之十四骨节为肾。至于腰,为两肾之本位,而肾为先天之第一,又为诸脏之根源。故肾气足,则金、木、水、火、土无不各显生机焉!此论五脏之部位也。

然五脏之存乎内者,各有定位。而见于身者,亦有专属。但地位甚多,难以尽述。大约身之所系,中者属心,窝者属肺,骨之露处属肾,筋之联处属肝,肉之厚处属脾。想其意:心如猛,肝如箭,脾之力大甚无穷,肺经之位最灵变,肾气之动快如风。是在当局者自为体验,而非笔墨所能尽罄者也!

三合第六

五脏既明,再论三合。夫所谓“三合”者: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内三合也;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外三合也。

若以左手与右足相合,左肘与右膝相合,左肩与右胯相合,右三与左亦然。以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步合,孰非外合!心与目合,肝与筋合,脾与肉合,肺与身合,肾与骨合,孰非内合!然此特从变而言之也。

总之,一动而无不动,一合而无不合,五脏百骸悉在其中矣!

六进第七

既知三合,犹有六进。夫“六进”者何也?头为六阳之首,而为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体此为向背,头不可不进也!手为先锋,根基在膊,膊不进则手却不前矣!是膊亦不可不进也!气聚于腕,机关在腰,腰不进则气馁而不实矣!此所以腰贵于进者也!意贯周身,运动在步,步不进则意索然而无能为矣!此所以必取其进也!以及上左必进右,上右必进左,共为六进。

此六进者,孰非着力之地与!要之,未及其进,合周身毫无关动之意;一言其进,统全体全无抽扯之形。六进之道,如是而已!

身法第八

夫发手击敌,全赖身法之助,身法维何?纵、横、高、低、进、退、反、侧而已!

纵,则放其势,一往而不返。

横,则理其力,开拓而莫阻。

高,则扬其身,而身有增长之意。

低,则抑其身,而身有攒促之形。

当进则进,殚其力而勇往直前。

当退则退,速其气而回转扶势。

至于反身顾后,后即前也。

侧顾左右,左右恶敢当我哉!

而要非拘拘焉!而为之也,察夫人之强弱,运乎己之机关。有忽纵而忽横,纵横因势而变迁,不可一概而推。有忽高而忽低,高低随时以转移,岂可执一而论。时而宜进,不可退,退以馁其气;时而宜退,即以退,退以鼓其进。是进固进也,即退亦实以助其进。若反身顾后,而后不觉其为后;侧顾左右,而左右不觉其为左右。总之,观在眼,变化在心,而握其要者,则本诸身。身而前,则四体不命而行矣!身而怯,则百骸莫不冥然而处矣!身法,顾可置而不论乎!

步法第九

今夫四肢百骸,主于动,而实运以步。步者,乃一身之根基,运动之枢纽也!以故应战、对战,本诸身;而所以为身之砥柱者,莫非步!随机应变,在于手;而所以为手之转移者,又在于步。进退反侧,非步何以作鼓动之机?抑扬伸缩,非步何以示变化之妙?即谓“观察在眼、变化在心”,而转弯抹角,千变万化,不至穷迫者何?莫非步之司命!而要非勉强可致之也!

动作出于无心,鼓舞出于不觉。身欲动,而步以为之周旋;手将动,而步亦早为之催迫。不期然而已然,莫之驱而若驱。所谓“上欲动而下自随之”,其斯之谓与!

且步分前后。有定位者,步也;无定位者,亦步也!如前步进,而后步亦随之,前后自有定位也;若前步作后步,后步作前步,更以前步做后步之前步,后步作前步之后步,前后亦自有定位矣。

总之,捶以论势,而握要者,步也!活与不活,在于步;灵与不灵,亦在于步。步之为用大矣哉!

刚柔第十

夫拳术之为用,气与势而已矣!然而气有强弱,势分刚柔。气强者取乎势之刚,气弱者取乎势之柔。刚者以千钧之力而扼百钧,柔者以百钧之力而破千钧。尚力尚巧,刚柔之所以分也!

然刚柔既分,而发用亦自有别。四肢发动,气行诸外而内持静重,刚势也;气屯于内而外现轻和,柔势也。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逼不捷。刚柔相济,则沾、粘、连、随、腾、闪、摺、空、掤、捋、挤、捺,无不得其自然矣!刚柔不可偏用,用武岂可忽耶!

陈长兴《太极拳用武要言与战斗篇》

要诀云:捶自心出,拳随意发。总要知己知彼,随机应变。
心气一发,四肢皆动。足起有地,动转有位。或粘而游,或连而随;或腾而闪,或折而空;或掤而捋,或挤而捺。
拳打五尺以内,三尺以外;远不发肘,近不发手。无论前后左右,一步一捶。遇敌以得人为准,以不见形为妙!
拳术如战术:击其无备,袭其不意;乘击而袭,乘袭而击。虚而实之,实而虚之;避实击虚,取本求末。出遇众围,如生龙活虎之状;逢击单敌,似巨炮直轰之势。
上、中、下一气把定,身、手、足规矩绳束。手不向空起,亦不向空落,精敏神巧全在活。
古人云:能去能就,能刚能柔,能进能退。不动如山岳,难知如阴阳;无穷如天地,充实如太仓;浩渺如四海,眩曜如三光。察来势之机会,揣敌人之短长。静以待动,动以处静,然后可言拳术也!
要诀云:借法容易上法难,还是上法最为先。
战斗篇云:击手勇猛,不当击梢,迎面取中堂;抢上抢下势如虎,类似鹰鹞下鸡场。翻江泼海不须忙,丹凤朝阳最为强;云背日月天交地,武艺相争见短长。
要诀云:发步进入须进身,身手齐到是为真。法中有诀从何取?解开其理妙如神。
古有闪、进、打、顾之法:何为闪?何为进?进即闪,闪即进,不必远求!何为打?何为顾?顾即打,打即顾,发手便是!
古人云:心如火药手如弹,灵机一动鸟难逃。身似弓弦手似箭,弦响鸟落显神奇。
起手如闪电,电闪不及合眸(móu);击敌如迅雷,雷发不及掩耳。
左过右来,右过左来。手从心内发,落向前面落。力从足上起,足起犹火作。
上左须进右,上右须进左。发步时,足跟先着地,十趾要抓地。步要稳当,身要庄重。去时撒手,著人成拳。上下气要均停,出入以身为主宰;不贪不歉,不即不离。拳由心发,以身摧手,一肢动百骸皆随。一屈统身皆屈,一伸统身皆伸;伸要伸得尽,屈要屈得紧。如卷炮卷得紧,崩得有力。
战斗篇云:不拘提打、按打,击打、冲打,膊打、肘打,胯打、腿打,头打、手打,高打、低打,顺打、横打,进步打、退步打,截气打、借气打,以及上下百般打法,总要一气相贯。

“出身先占巧地”,是为战斗要诀。骨节要对,不对则无力;手把要灵,不灵则生变。发手要快,不快则迟误;打手要狠,不狠则不济。脚手要活,不活则担险;存心要精,不精则受愚。
发身要鹰扬猛勇,泼辣胆大,机智连环,勿畏惧迟疑。如关临白马,赵临长坂。神威凛凛,波开浪裂。静如山岳,动如雷发。
要诀云:人之来势,务要审察。足踢头前,拳打膊(bó)下。侧身进步,伏身起发。足来提膝,拳来肘拨。顺来横击,横来捧压;左来右接,右来左迎。远便上手,近便用肘;远便足踢,近便加膝。
拳打上风,审顾地形。手要急、足要轻,察势如猫行。心要整、目要清,身手齐到始为真。手到身不到,击敌不得妙;手到身亦到,破敌如摧草。
战斗篇云:善击者,先看步位,后下手势。上打咽喉下打阴,左右两肋并中心。前打一丈不为远,近打祗在一寸间。
要诀云:操演时,面前如有人;对敌时,有人如无人。面前手来不见手,胸前肘来不见肘。手起足要落,足落手要起。
心要占先,意要胜人。身要攻人,步要过人。头须仰起,胸须现起。腰须竖起,丹田须运起。自顶至足,一气相贯。
战斗篇云:胆战心寒者,必不能取胜;不察形势者,必不能防人。
先动为师,后动为弟。能教一思进,莫教一思退,胆欲大而心欲小。“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而已!一理运乎二气,行乎三节,现乎四梢,统乎五行。时时操演,朝朝运化;始而勉强,久而自然。拳术之道学,终于此而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