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旺大师的太极拳理论简介

——陈小旺大师关于太极的一、二、三、五、六

 安维民

        关于太极理论,古人多有著述,今人也有很多解释和见地。面对诸家之言,初学者,甚至学了很久的太极爱好者,往往不知所从,因而对太极产生了一种神秘感,甚而影响到习练太极的态度和效果。对此,尊师陈小旺大师是这样讲的:“所谓神秘的东西就是里面没有搞清楚,又有特种效果的地方。太极拳就是这样,能把人打出去,又能健康长寿,里面是什么东西,很多人搞不清楚,那就变成神秘了。如果我们把里面搞清楚了,系统起来那就是科学。我就是要把太极拳转入科学,往前推进一步。” 基于这种想法,陈小旺大师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实践,结合家传太极拳理论,由博归约,对于太极拳进行了科学的论述。该理论简单明了,为太极爱好者指明了方向,是其本人对太极拳发展的巨大贡献。简而言之,就是:太极拳的一个运动体系,两个练习阶段,三种运动形式,五层功夫境界,六点验证。下面分别进行简单的介绍:

 一个运动体系

       陈小旺大师指出,太极拳运动是一个以丹田为核心,一动全动,节节贯穿,一气贯通的运动体系。练习太极拳的过程就是不断修正误差,建立这样一个体系的过程。

       陈小旺大师认为太极拳虽千变万化,有各种不同的套路、器械、推手,但只有一个核心,那就是丹田。一方面,太极拳的动作要领中所要求的立身中正、虚领顶劲、含胸、松肩坠肘、松胯、圆裆、屈膝等等,都是为了符合以丹田为核心的这个要求。全身各部位按此要求做到位了,丹田的核心地位就自然形成了。另一方面,丹田的核心地位确立以后,反过来丹田的旋转运动又能带动身体各部位同时运动,一动全动,劲力节节贯穿,内气一气贯通,就形成了以丹田为核心的整体的螺旋缠丝太极运动体系。

       认识了这个运动体系,在练拳的过程中遵循相关的运动规律,并在练习过程中不断修正误差,就会逐渐形成以丹田为核心的运动体系。

 

两个练习阶段

       陈小旺大师认为练太极拳要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健身,第二阶段是增长功夫。练功是以身体为基础的,因而首先要培养身体,把身体练得健康。正所谓“培其根则枝叶皆茂,润其源则六脉自畅” 。只有身体好了才有可能把功夫练好。就像做生意一样,生意需要本钱,身体就是练功的本钱,如果为了所谓的增长功夫,而进行不科学的训练,把身体练得伤痕累累,那就等于把本钱赔进去了。因而,习练太极拳要依据自己当时的身体条件决定运动量的大小,不能盲目追求增长功夫而忽视合理的运动量和科学的训练过程。

        从具体的练功来讲,也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外形动作引动内气的阶段;第二阶段是以内气催外形的阶段。动作和内气是相辅相成互相配合的,外形动作可以导致内气活动,内气活动又能催动外形。对于初学者,在定势时要尽可能做到陈氏太极拳对身体各个部位的要求,以使“心气下降,气沉丹田”;在运动时要按照太极拳的运动规律及其对身法的具体要求进行练习,以腰为轴节节贯串,引导内气出入丹田。外形引动内气必然有相当大的误差,但是只要你首先明确运动规律,你就能认识到误差的存在,一遍一遍地练习,就可以缩小自己的误差。动作基本协调以后,内气能够贯通,内气的流量加大到了一定程度,运动质量就会产生变化,以内导外,内气不动外形皆然不动;内气一动,外形随气而动。由外到内变成了由内到外,功夫不断累积,运动就会产生质的变化,即从以外形引内气阶段过渡到以内气催外形的阶段。内气贯通使整个身体成为统一的运动体系,一动百骸皆随,一静全体皆静。在此基础上继续下功夫巩固其运动体系,使其在任何干扰下,都能顺应客观条件的变化,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三种运动形式

太极拳的外在表现技法是极其丰富的,招法变幻多端,不仅仅有武术中常见的踢、打、摔、拿,还有其特有的掤、捋、挤、按、採、挒、肘、靠等实战方式。陈小旺大师经过多年练习实践和研究总结,透过现象看本质,总结概括出了太极拳的三种运动方式:第一种运动形式是丹田左右旋转的运动方式;第二种运动形式是丹田的前后旋转,由前往后或由后往前的胸腰折叠运化,只是前后旋转,带动上下,虽然运动形式不同,但是以丹田为核心这个运动体系不变;第三种运动形式是丹田既有前后、又有左右的旋转,是介于第一种运动形式和第二种运动形式兼而有之的斜向或是混合一体的运动形式,它不是丹田单独的左右旋转,或是丹田单独的前后或后前旋转,而是既有前后又有左右的运动方式。太极拳的动作往往同时含有三种运动形式,只是所占比例不同。这三种运动形式都是以丹田为核心的,丹田运转形成身体的整体螺旋缠丝运动形式。

 

五层功夫

尊师陈小旺大师对于太极修炼的五个层次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和说明。他指出,练习太极拳必须循序渐进,一层一层由浅入深。从学习太极拳的第一个动作开始,一直到功成,共分五层。每层功夫标志着练拳者功夫的深浅程度和水平的高低。第一层功夫是从学习第一个式子开始,一招一式,按照招式要求的方向、角度、位置、手脚运行的方向等外形的姿势与动作进行练习,就是要把拳架练熟,并且随着锻炼质量的提高,逐渐引起内气在肢体内活动,就是以外形引导内气的过程。第二层功夫的任务,是进一步去掉在练拳时身手内外产生的僵劲和拙力,使身手内外协调一致,达到周身相随节节贯串,内气按拳架姿势的要求有规律地在体内运行,达到一气贯通。第三层功夫掌握了习练太极拳的内外要求和运动规律,有了自我纠正的能力,一举一动先用意而后动形,也就是在大脑支配下进行意、气、形、神的运动。在练习太极拳时,肢体动作是意的外部表现,隐于内的是内气活动的过程,显于外的则是神态和外气的鼓荡表现,内气可由内发之于外,也可以由外敛之于内。有了对动作的熟练掌握,然后就要进一步追求技击的方法,明确逐势的技击含义,可以加大运动量,还要抖大杆子,练习刀、枪、剑、棍等器械和单势发劲动作,同时还要多练推手。第四层功夫是由中圈而小圈阶段。练到了第四层功夫要对具体练习的方法,动作要领,逐势的技击含义、注意事项以及逐势的内气运行,呼吸与动作配合等完全掌握。在练习太极拳时,需要有临敌之意,练拳时“练拳时无人如有人”,假设周围都是敌人,在意识的指挥下,皆有中气收放,宰乎其中,对周围假设性的敌人进行激烈的战斗。真正遇敌交战时,要做到胆大心细,“有人如无人”。第五层功夫是由小圈而无圈,也就是由有形归无迹的阶段。练到第五层功夫,内劲十分充足,动作又非常活顺,一动一静俱浑然。在技击方面达到内有虚实变换,刚柔相济,一举一动,阴阳皆能调节平衡,八面支撑,周身处处皆太极的高级境界。

 

六点印证

在平时的练拳过程中,如何认识并纠正自己的误差呢?尊师陈小旺大师给出了六点印证的方法:

  • 身体是否立身中正
  • 重心的位置是否正确
  • 知道什么时间移重心
  • 身体的方向是否正确
  • 手的方向是否正确
  • 手的位置是否合适

通过以上六点可以检验自己的动作是否合乎要求,逐渐纠正误差,形成太极以丹田为核心的运动体系。